来自北京市农工委、市农委数据显示,由于科技力量的注入,北京市农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良好发展,设施农业规模从14.5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8万亩。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力推广的高端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保存的国家级种质资源达到39万份,居世界第二位,籽种经营企业达到1361家,全国种业10强中北京占据4家,“种业之都”初具雏形。
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5年的64%提高到了目前的69%,节水灌溉率达90%,在科技助力农业的同时,政府的投入也为这个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市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192亿元,是2005年的2.54倍。
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86元,比2005年的7860元增加了52%,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市级增长9.2%。北京市农工委、市农委新闻发言人陈涛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力争品牌农产品(000061)和北京生产的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100%;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培育40家相关企业做大做强,争取扶持一批企业上市,打造首都农业上市板块。
他同时指出,以“种业之都”为目标,制定并实施种业发展规划,强化科技和资金两个支撑,打造中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种业交易交流服务中心。
从事农业风险投资的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晏小平认为,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及农企上市的先决条件,需要技术含量高、管理团队优质、产业链紧密且较长,能够形成产业化和标准化运营,而北京具备这些资质的农业企业全国领先,在未来上市之路上有望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