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长期雄踞世界石油产量之王的宝座,预计未来10年全球石油产量可能超过40亿吨,沙特产量可达5.4亿~5.5亿吨,约占全球14%,全球原油进/出口可达21亿~22亿吨,沙特出口将达3.8亿~4亿吨,约占全球18%。1980年以来,沙特石油生产受到出口导向的制约,这期间沙特的石油出口量总体呈上升态势。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沙特石油的主要方向正经历从西向东的转变。
宏观上看,全球石油供应的中轴位于欧亚大陆中部,从中东向北经里海—中亚到乌拉尔山两侧,该轴和西侧的欧洲、南北美洲和非洲大部构成大西洋供销区,和东侧的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部构成了广义的亚太供销区。沙特在大西洋供销区主要的出口对象为欧洲和美国,即传统的北大西洋地区,在亚太供销区主要的出口对象为狭义的亚太区,特别是东亚—南亚弧形带。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沙特和中东对两大供销区出口格局的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上世纪60~70年代,向欧美的出口占优势;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出口构成相对均衡;上世纪90年代,向亚太供销区的出口相对占有优势;本世纪初,向广义的亚太供销区出口开始占绝对优势,在此期间,中国、印度和东盟的进口量大增。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状上看,沙特都是中东最大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国。因此,沙特出口格局的宏观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中东出口地区构成的变化。
“夕阳西下”
本世纪以来沙特向西欧出口的变化更明确地支撑了上述结论。2000年,沙特向西欧出口原油132.8万桶/天,占沙特当年原油出口的21.2%。2009年,这一数字降到62.6万桶/天,仅占沙特当年原油出口的10%。其原因之一是俄罗斯对西欧石油出口的增长“挤占”了沙特的部分出口份额。但更值得注意的因素是西欧坚持节能和对石油、煤炭的替代政策,这一政策使得西欧的石油消费量及其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
与西欧相比,沙特和中东对美石油出口的依赖程度更低。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东向美国输出的石油约占其出口量的10%~15%,而且对美国来说,从中东进口的石油一定程度上带有“补充”性质,现在美国更多的是从周边国家进口。本世纪以来,美国进口的石油量略有下降,但从大西洋供销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及其占美国进口总量的份额均在增加。其中,同处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增长态势最为明显,西非的增幅也较大,中南美和欧洲的数量和份额则有所下降。显然,大西洋地区,特别是美洲才是美国石油进口最主要的来源地。
2001年,美国从沙特进口原油8055万吨,占当年美国进口总量的17.27%。2005年,美国原油进口量达到历史峰值,但从沙特进口的原油却下降到7225万吨。2010年美国从沙特进口的原油大幅下降到5455万吨,占当年总进口量的11.54%。本世纪以来,沙特虽然一直是美国第三大原油进口国,但与第一名加拿大的差距在迅速拉大。2010年,沙特向美国出口的原油仅为加拿大向美国出口原油的54.69%。
风从东方来
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沙特和中东石油“出口构成相对均衡”时期,包括中东、东非在内的广义亚太供销区在中东石油出口中所占的份额已大于大西洋供销区。上世纪90年代后期和本世纪初,仅包括东亚、南亚和澳大拉西亚(澳大利亚及周边国家)的狭义亚太供销区所占份额也已超过大西洋供销区。2009年,狭义亚太供销区在沙特石油出口中的份额约为65%,因此沙特石油出口主要流向已经转向东亚—南亚弧形地带。
日本在中东和沙特石油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上世纪后半叶,中东的石油出口中约有1/5输往日本。2007年和2009年,日本原油进口中,来自中东的原油占比分别为80.35%和84.70%,来自沙特的原油占比分别为55.45%和31.67%。展望未来,日本对中东的原油依赖程度仍会很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和节能节油的持续进展导致进口量停滞和减少,2008年~2009年所呈现出的沙特对日本的原油出口量及其占沙特总出口中的比重双下降的趋势有可能持续下去。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净进口原油时,沙特对中国的出口甚微。但2000年~2002年沙特对华原油出口量年增率达40.74%,2002年达1139万吨,占当年中国原油进口量的16.41%,沙特也成为当年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并将这一“殊荣”保持至今。2010年,沙特对华原油出口量达4463万吨,占当年沙特对外原油出口总量的18.6%。而当年中国从沙特进口的原油数量为2000年的7.8倍,10年间年增率高达22.79%。中国对沙特和中东的原油依赖程度大于欧盟,明显大于美国,但还明显低于日本和韩国。
博弈亚洲溢价
影响石油供销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价格,在石油期货已成为重要金融衍生品之一的现代石油市场,油价变化机制更为复杂。但无论如何,大出口国的出口方针和计价方式仍可对油价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方面沙特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从2010年1月开始,沙特对美出口计价方式作了调整,其基准价格不再采用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WTI),而采用价格更高些的阿格斯公司(Argus)公布的ASCI,这将提高沙特对美的石油输出价格。
中东输往不同地区的石油价格是根据各地不同的基准价格加贴水,输往美、欧的价格贴水多为负值,而输往亚洲的贴水多为正值,(如2007年沙特轻油输往美、欧的贴水分别为-4.3美元/桶和-4.2美元/桶,而输往亚洲贴水为0.8美元/桶),这就出现了“亚洲溢价”,这显然是不公正的,也与中东石油地缘格局的变化不相适应。2010年4月,沙特降低了除超轻质原油以外所有种类原油对亚洲的售价,如重油每桶下降0.85美元。但即使如此,调整后的价格仍比阿曼和沙特平均价格指数(沙特对亚洲出口的基淮价格)高1.1美元/桶。随着亚洲在沙特出口中所占份额的持续提高,“亚洲溢价”的问题会更加突出,相信双方会本着公平互利的方式逐步解决。
石油地缘格局变化
在中东石油的主要出口方向从北大西洋地区到东亚—南亚弧形地带的转变中,沙特出口方向的变化起着首要作用。在这种转变中起“拉动”作用的开始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继而是中国内地、印度及其他中小新兴经济体。印尼已从石油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越南也将出现这种转变。这一趋势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得到加强并将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中心历史性地东移决定了至少在未来20~30年内,东亚—南亚弧形地带将是石油消费和进口增长最快的区域。
经济格局的改变带来石油供销格局的变化。不管在政治和军事上以沙特为首的中东产油国与美欧存在多大的共同利益,这些产油国都必须正视这一基本的现实,即其赖以生存的石油出口生命线将维系在亚洲国家身上。这将对沙特和中东的油气生产和地缘政治产生重大影响。欧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将减轻,再把美国的国际战略和在产油国的一切活动简单化为“为石油而战”或“为中东而战”显然是一种过时的、不符合实际的思维方式。
中国之机遇
2002~2010年,沙特向中国出口的原油量从1139万吨增至4463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8.61%。但2010年沙特对中国的原油出口只占同年沙特原油总出口的13.4%,低于该年日本和美国所占的份额。考虑到沙特尚有1.5亿~2亿吨/年的石油剩余产能,中国与沙特间的原油贸易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未来中国原油进口的需求将持续加大,沙特对欧、美、日的出口将持续下降,对韩国的出口也将陷入停滞,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更大程度地满足中下层人民提高生活水平要求扩大出口的压力,增加对华出口显然也是沙特应采取的措施。2009年2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沙特期间,沙特政府承诺“任何时候都保证对中国原油供应”。
在继续巩固和扩大在国际原油市场中所占份额的同时,沙特还加大了在下游炼化和油气化工的发展,其主要方式是同主要原油出口对象国(包括中国)合资建立炼厂。这一方面有助于沙特巩固和扩大原油出口市场,另一方面以油品形式出口销售有助于沙特增加出口利润。对中国来说,同沙特合资建炼厂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原油进口来源,即所谓“以市场换原料”,另一方面这些炼厂在满足中国油品需求外,还能向其他国家出口创收。这种合作方式显然是互利双赢的。目前,中石油已与沙特阿美公司在云南合资建立炼厂,将实现中沙在资源、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一体化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中国石化产业对乙烯和石脑油等基础化工原料需求量持续激增。2009年,中国乙烯进口量达到97.5万吨,而“十一五”初期进口量仅为20万吨左右。此类产品恰是中东,特别是沙特出口的强项,其产品具有低成本的优势。适当进口沙特价格优惠的油品和基础化工原料,或与沙特合作在中国和沙特建炼厂和石化厂对中国来说利大于弊。
中沙在这方面的合作已引起世界同行的关注。2009年,中石化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在天津以双方各占50%的比例共投资183亿元人民币建设年产320万吨石化产品的综合项目,每年所需的1000万吨原油由沙特供应。此外,位于沙特红海岸边的延布炼厂原合作方康菲石油公司退出后,沙特阿美公司将合作建设这一名列前茅的世界级炼化项目的机会给了中石化。
此前,东亚油品出口国(包括日、韩、中、新加坡等)对即将到来的中东油品和石化产品的低价倾销忧心忡忡。据称,这也是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间自由贸易区谈判的难点之一。笔者认为,违反市场规则而将低价油品拒之门外弊大于利,不如因势利导,大力开展同中东产油国在中、下游的广泛合作,在不损害且有利于中方基本利益的前提下相互补充,以求双赢。
近年来,这种合作还延伸到大型石油储备基地上,中国可积极与沙特等国协商,在中国近海岛屿(包括地理条件十分优越的舟山群岛)开展此类合作,这将为稳定和扩大中国和东亚的进口油源创造积极的条件。沙特的法律不允许外资公司进入石油上游的勘探开发,但在其他多个领域仍不同程度地允许外资参与。中国石油公司已进入天然气上游并在沙特的石油服务和工程、设备项目上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与其巨大的市场规模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与沙特的经济往来近年亦有重大进展,沙特已成为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但中国从沙特的进口远大于对沙特的出口,两国之间的贸易存在巨大的不平衡,显然两国之间的互补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中国与非洲及南美洲国家间经济合作表明,油气合作仅是全面经济合作的一部分,因地制宜地帮助油气资源国发展经济、合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提升相互之间的贸易水平。中国应从自己的发展战略出发采取更积极主动的行动,更全面地发展与沙特和中东的友好合作关系。沙特为了实现长治久安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其与东亚—南亚弧形带国家的关系。这之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与中国的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东亚—南亚弧形带国家石油进口量及其在沙特外贸中份额的加大,中沙间的合作将带动中东与该弧形带各国的合作,进而有力地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