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钢材市场跌宕起伏的行情,让一直在钢贸圈里摸爬滚打的钢贸企业老总们摸索出一套“以静制动”和“以快制动”的经营策略。张总就是这样一位善于运用“静”与“快”的经营模式的高手。
张总所在公司经营的主要是螺纹钢、线材等建筑钢材,年销售量在80万吨左右,算是上海钢材流通圈里的“大哥大”了。这些年,钢材市场急剧震荡,价格大涨大跌,变化无常,让人难以琢磨。当钢价大幅上涨时,钢贸商往往心情冲动,唯恐错过大好行情,拼命地向钢厂订货和囤货。然而,一旦风云突变,价格急转直下,即便降价甩卖也无人问津。张总就曾因囤货过多而吃了不小的亏。事后,他静下心来反思,悟出了一个心得:行情越是火热,自己的头脑越不能发热,要“以静制动”,静观“市态”变化,谨慎出手,稳扎稳打。
有一年,钢市急剧震荡,价格快速上涨,不少贸易商向银行质押贷款,大量进货,囤积居奇。而张总却按兵不动,按照常规组织资源,把库存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同时在选择产品的生产厂家时十分谨慎,除了考虑钢材的质量外,还要看钢厂的信誉度。不再像以往那样不加选择,只要有货就进,心血来潮。
“市场热,我得冷,要保持冷静。”正是张总的“以静制动”,让他逃过一劫。那年,市场行情突然急转,价格“跳水”,先前囤货的商家亏得血本无归。而张总因为采用“以静制动”的经营策略,比人家慢半拍,所以没有被“套牢”。
不过,张总有时也采取“以快制动”的营销策略,追求短、平、快,快进快出,薄利多销。今年3月中旬,国内钢材市场开始升温,价格止跌反弹,一时间涨势强劲。不少钢贸商都在囤货惜售,等待行情再涨。而张总在对这一轮钢价上涨的动因进行调研之后,发现主要是铁矿石价格上涨的预期效应,促使钢厂频频上调出厂价格,带动现货市场价格快速回升,但下游的终端需求并不旺盛。预计这波上涨行情的动力有限,难以持久。因此在销售上要快,见好就收,锁定盈利。
于是,张总对销售员发出“三不、三加快”指令:不惜售、不囤货、不降价,加快销售节奏、加快资金周转、加快库存调整频率。
过了不久,行情连续震荡下行,那些囤了数万吨资源的贸易商才手忙脚乱,但为时已晚。“买涨不买跌”的心理,让下游终端用户持币观望,等待价格再降。商家只得降价销售,还销不出去,导致企业亏本。
而此时,张总凭借他“以快制动”的经营策略,事先将大部分资源销了出去。尽管每吨的盈利不算多,但却实实在在地赚到了钱。现在看到行情回落,他又静观“市态”变化,打算在低价位时出手收货,适度备料建仓,等待下一波上涨行情的出现,再赚上一把。
就这样,张总时而“以静制动”,时而“以快制动”,凭借灵活机动的经营策略,步步料敌在先,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陷阱,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点评:在“静”与“动”之间把握商机
张总“以静制动”和“以快制动”的营销策略,充分体现出他的智慧和谋略。他善于在“静”和“动”之间把握商机,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值得其他钢贸商学习。
市场就是战场,形势逼人,瞬息万变。尤其是钢材市场,在钢材期货推出后,钢材的金融属性大幅凸显,给钢市带来了更多的变数,让经营者感到迷惘。在这种市场环境下,钢贸商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以静制动”还是“以快制动”,都是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而决定的,其前提就是对整个钢材市场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行情的变化趋势,切准市场的脉搏。同时,还要求钢贸商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能浮躁,不可冲动,凡事要冷静,要思索。
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作为钢贸企业的决策者,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无论市场如何风云变幻,都能像诸葛亮那样,把握最佳时机,出奇制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