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堵”之路现五大动向
北京的交通问题世界瞩目。为了破解困扰多年的交通痼疾,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正在组织开展《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动向一
北京首次提出控制机动车数量
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450万辆,并仍每日净增1900辆,按此速度北京2015年将有700万辆机动车,平均时速低于15公里,拥堵将超过极限。
为了应对北京市汽车与交通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近日,在第23届京津沪渝穗五城市规划工作交流会上,北京市政府首次正面提出控制机动车数量。北京市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现阶段,北京正总体研究如何改善北京市的交通问题,对于限制机动车数量的政策也将进行研究。
动向二
提高用车成本“治堵”仍有待商榷
在为北京市交通未来发展出谋划策时,国务院参事石定寰建议,“提高用车成本、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考虑出台车位占用费和交通拥堵费。”“提高用车成本”建议一出便引起各界热议。网上调查显示,对这项政策表示担忧,害怕增加用车负担的人占了58.6%;支持人数仅占28.7%。有媒体表示:“征收进城拥堵费、控制小汽车消费等建议,仍然了无新意,不仅作用有限,也反映出某种思维局限性。”短期内可能会大量减少用车需求,但长远来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拥堵状况。
动向三
鼓励市民少开车,发展公共交通
日前,北京市委常委会提出要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市民少开车,实现绿色出行。
据悉,北京公交保持低票价政策不变,而且会加强公交站与地铁车站之间的有效衔接,使公交客流与地铁客流合理分布。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主任吴洪洋也表示,用奖励政策鼓励市民少开车在国际上已有成功经验。
动向四
汽车上“楼”,破解胡同停车难
除了行车难,停车难也是大都市面临的突出问题。近日,东城区称年内将出台胡同停车建设方案,采用立体车库加地下停车场的“组合拳”来解决胡同停车难。
东城区城管委副主任杨海明表示,东城区有许多文保区,密集的胡同、极度有限的地面空间也加剧了该区停车难。他表示,本月内将选择停车矛盾突出的车辇店胡同作为东城区首个试点,将该胡同内一个容量几十辆机动车的临时停车场改建成4层的立体停车库。“新建立体车库投资1600万元,可提供停车位200余个。”
杨海明称,“如果车辇店胡同试验成功,有望在东城区推广。”
动向五
投资5亿元疏堵“杜家坎”
近日,首发集团发布消息称,京港澳高速五环至赵辛店立交段即将实施全面改建工程,现有双向4车道的路面将拓宽为6车道,同时杜家坎收费站将增建10个收费车道,届时该路段车流超饱和的状况将得到有效改善。而被众多市民戏称为“杜大爷”、“堵车坎”的堵点杜家坎也在改造范围内,杜家坎收费站有望告别拥堵。工作人员表示,本次大规模改建预计总投资高达5亿多元,如果项目审批顺利,有望明年年中完成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