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成都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成都分站 >> 本地资讯 >> "公租房"、"房产税"两大关键词引发调控猜想

"公租房"、"房产税"两大关键词引发调控猜想

来源:无锡日报 编辑:管理员 2010年06月24日 09:32:05 打印

导读: 有声音认为,在房价涨势稳住之后,房地产调控开始悄然转向。当人们还在争论房产税该不该出的时候,公租房建设高调亮相。有评论指出,公租房建设是在为下一步出台的房产税负面影响作相关对冲准备。

  有声音认为,在房价涨势稳住之后,房地产调控开始悄然转向。当人们还在争论房产税该不该出的时候,公租房建设高调亮相。有评论指出,公租房建设是在为下一步出台的房产税负面影响作相关对冲准备。

  6月中旬,公租房以一种“势如破竹”的姿态冲入公众视野。先是中央领导在全国公共租赁住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适应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紧接着住建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出台,指出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调整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的必然要求。而此前,重庆、上海等地,或已开始建设公租房,或已制定出了公租房建设计划。一时之间,公租房成为人们热议和关注的焦点。

  这一回,上海和重庆又率先走在了前列。

  早在5月下旬,重庆就通过了《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6月10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了公租房新闻发布会。这次发布会相当高调,邀请了数家境外媒体。上海也没有落后。6月3日,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发布了《上海市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点评:有境外媒体如此描述重庆的公租房建设:“操作比较接近中国香港的公屋,纯粹为低收入家庭提供租住房子,而规划方面则与新加坡政府组屋有共同之处,达到交通方便、配套完善。”假如全国公租房是以重庆公租房为样本,并且在建设当中确实保证实际效果达到蓝图规划的标准,公租房值得期待。

  从现实情况来看,既买不起商品房又够不上保障房条件的“夹心层”群体在不断扩大,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北京的“蚁族”群体。对这部分人来说,公租房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处居住的场所,更是实现梦想的起点。

  从制度层面来看,推进全国公租房建设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平抑房价的目的,它向社会传递出政府更加重视保障性住房的信号。倘若公租房真能做到质量好、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相信 “夹心层”群体将来会非常乐于选择公租房。

  从调控新政出台之日起,房产税就一直站在风口浪尖上。5月底,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得到国务院同意,其中“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一条算得上是官方的正式表态。而近日两篇新闻报道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房产税何时开征的猜想。

  财新传媒旗下《新世纪》周刊报道,目前北京、上海、杭州、大连等城市,税务部门已基本掌握了本地房地产信息、数据,通过房地产评税核定计税价格也已在二手房交易环节使用,对个人保有房产征税的技术条件已基本具备。

  而《上海证券报》则在一篇关于公租房的报道中援引业界人士的话说,作为配套措施之一,上海公租房方案有为房产税“打前锋”的意味,因为一旦开征房产税,可能会使部分出租房持有者抛售房产,或因成本增加将税费转嫁给租客,影响到市场稳定。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可以对此形成缓冲。

  点评:以上两家媒体在业内均可算得上是权威。联系这两篇报道,不能不让人有所猜想。早先专家学者就征收房产税的技术层面有过激烈的探讨,认为征收条件并不成熟。而反对房产税的声音中,认为房产税最终会增加购房成本或租房成本的也不在少数。以上两条消息或许就是对以上观点的回应。近几个月来,有关房产税的传闻一直不断,以至于有专家撰文说,大众过分关注房产税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秩序和稳定。但从另一个侧面说,正是大众的关注让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考虑。

  公租房建设是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也给房产税的开征解决了部分后顾之忧,为将来可能出现的变数做了准备。有官员表示,推进公租房建设是本轮房产调控的第二波。因此,相比较“悄然转向”,用“未雨绸缪”、“等待时机”来形容新政房产调控或许更为贴切。

上一篇:二套房贷认定谨防“变形”操作

下一篇:北京“潜伏”炒房客择机抄底 只询价不出手

广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