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钢贸企业在转型中出现的'空壳'现象引起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同样在钢材流通领域的很响很大。日前,就这一'空壳'现象,专门采访上海钢贸商会副会长、上海五波钢结构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庆平。
任庆平对记者说,近年来,随着一些钢材贸易公司的纷纷转型,'空壳'现象随之生产了,而且呈现越来越普遍的态势,这对整个钢材贸易行业来就是不利的,它不仅不能使钢贸企业做强、做大,而且削弱了钢贸企业,导致钢贸行业的小、散、乱的状况一直得不到改善。
'话得说回来,钢贸企业在转型中出现的'空壳'现象也是出于无奈,现在钢贸流通商面临的经营环境并不那么好,激烈、无序的竞争,使不少钢贸企业难以生存。'任庆平说:目前钢材分销确实相当困难,搞分销的钢贸企业基本上无法盈利,而且还亏本,即便在钢材市场价格上涨的时候,钢贸商生意也不好做,销量萎缩,销售不畅,且价格上涨的行情很短,几乎是瞬间即逝,很快钢价就下跌了,而价格下跌的持续时间很长,钢市一蹶不振,搞分销,做波段的,大都是赚不到钱,甚至亏本经营。
任庆平说,就是减少库存,优化结构,如今搞分销的亏多盈少。五波公司已经将热轧H型钢的库存量从原先的1万多吨减少到4000吨,但H型钢分销贸易的这一块仍然亏损,企业主要靠终端市场上取得一些盈利,才勉强维持企业的运行。
导致钢贸商的钢材分销赚不到钱或亏损的原因是什么?任庆平说,主要原因是价格的'倒挂',钢厂的出厂价格高于市场销售价格,从钢厂订货,没有销出去就亏损,这种状态长期持续,让钢贸企业难以承受。与钢贸企业的小、散、弱相比,目前国内的大型钢企处于强势地位,个别钢企甚至垄断经营,不讲信誉,不讲诚意,对履行合同并不那么认真,似乎有点无所谓,事先合同上确定的价格,钢厂说变就变,给钢贸商的商量余地都没有。有家钢贸企业与一家钢厂签订几千吨钢板,价格在合同签订时就锁定,然而就在发货的关键时刻,钢厂突然通知将这批中厚板的价格上调200元/吨,让钢贸商感到措手不及,下游终端用户正等着这批钢板,而这边的价格突然上涨了200元/吨,几千吨钢板再从其它钢厂订货,时候不允许了。无疑,钢贸商只能被迫接受,为此多付出了150万元,原本可以盈利的,最后还是亏损。
任庆平说,钢贸商的分销越来越艰难了,持续的亏损,钢贸企业无法生存,因而不得不转型。于是,一些钢贸企业在转型中出现非正常贸易的现象,有些钢贸企业的钢材销售规模越来越萎缩,甚至作为一种'摆设',有的拿钢材当作一种融资的手段,把钢材质押给银行,取得银行的贷款,再将贷款得来的资金投向房地产、股市或期货市场,有的用来投资其它行业,如餐饮业、旅游业、担保业。等等,据有关机构的统计,沪上几家银行调研后的推算,钢材货压业务约占上海地区信贷总额的3%-4%,而钢材货物抵押融资在钢贸商们看来是最不划算的方式,他们更愿意组成联保体向银行融资。保守估算,每年有上千亿元资金流向上海的钢贸行业。但巨额的信贷